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广告合作     投稿
购买力平价理论
时间:2014年04月02日来源:不详点击: 字体: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题目。瑞典于1745--1777年曾离开铸币平价而执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当局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固,但屡遭失败。另外,因为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假设条件

1、不考虑国际贸易中的交易费用。购买力平价说忽略套利举动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和信息不完全等题目。

2、两国间的贸易条件雷同。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常常使用关税和配额等情势限定进口,珍爱本国产业;出口国也常常使用出口退税等情势补贴出口商,目的是加强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3、没有外汇管制。购买力平价理论前提之一是浮动汇率制,国家外汇管制也直接扭曲了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逻辑基础。

4、参比国要有同一的价格情势。假如说两国的价格情势并不同一,一国执行价格补贴,如许就必然导致价格污蔑,从而导致比较的效果失去意义。

5、所有商品都是可贸易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中,所有市场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单一,是通过套利举动实现的。

6、不同国家的统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可以完全替换的。

7、生产与消耗结构大体雷同。

8、雷同劳动生产率。

概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厥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细致论述。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降落所致的观点。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情势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转变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理论认为

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必要其本国货币也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透露表现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因为购买力现实上是一样平常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透露表现。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从体现情势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核心观点

本国人之所以必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必要本国货币,是由于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转变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转变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转变的效果。这个理论又分两部分:

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透露表现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表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填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重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响应地调整。它注解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诠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今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正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展望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理论。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肯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假如用一样平常物价指数的倒数来透露表现各自的货币购买力的话,则两国货币汇率决定于两国一样平常物价水平之比。用透露表现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Pa和Pb分别透露表现本国和外国一样平常物价的绝对水平,则绝对购买力平价公式为:

Ra=Pa/Pb或Pb=Pa/RaRa:代表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的汇率

Pa:代表本国物价指数Pb:代表外国物价指数它说明的是在某临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决定的重要因素即为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

2.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转变,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认为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的相对转变;同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购买力比率发生转变。则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必须调整。

相对购买力平价透露表现一段时期内汇率的变动,并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各国在战争期间滥发不兑现银行券,导致了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促使经济学家对绝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他们认为,汇率应该反映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转变,缘故原由在于通货膨胀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名义汇率等于其曩昔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即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明的是某临时期汇率的变动,即两个时点的汇率之比等于两国一样平常物价指数之比。用e0和et分别透露表现基期汇率和报告期汇率,Pld和Plf分别透露表现报告期本国和外国的一样平常物价指数,则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为:

本国货币购买力转变率

本国货币新汇率=本国货币旧汇率×外国货币购买力转变率

本国物价指数

=本国货币旧汇率×外国物价指数

3、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关系

假如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肯定成立,由于物价指数就是两个时点物价绝对水平之比,反过来,假如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不肯定成立,例如,基期和报告期的汇率都等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二分之一,这时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但是绝对购买力平价不成立。

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照旧实践上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使它成为如今最紧张的汇率理论之一。

购买力平价理论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这现实上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这个条理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捉住了汇率决定的重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精确的。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假如商品价值量既定,则两国纸币购买力的差异现实上代表了两国货币所表现的价值量的差异。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两国货币价值量之比。因而两国货币兑换的汇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体现出来。

购买力平价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不考虑短期内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短期因素,从长期来看,汇率的走势与购买力平价的趋势基本上是同等的。因此,购买力平价为长期汇率走势的展望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购买力平价把物价指数与汇率水平联系起来,而且研究思路相对简单明了,对引导投资有肯定意义。

假设前提

购买力平价理论要成立,必须有四种假设前提:

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同幅度的变动,物价为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而已。

评价

该理论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期,是世界经济动荡不安的产物。当时各国相继从金本位制改行纸币流通制度,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此时提出该理论是适时并有肯定道理的。详细体现在:

该理论较令人写意地诠释了长期汇率变动的缘故原由。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物价剧烈波动、通货膨胀紧张时期具有相称的意义。由于它是根据两国货币各自对一样平常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比率,作为汇率决定的基础,能相对合理地表现两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另外,从统计验证来看,相对购买力平价很接近均衡汇率。该理论有可能在两国贸易关系新建或恢复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均衡汇率。它是西方国家最紧张的、唯一的传统汇率决定理论。为金本位制崩溃后各种货币定值和比较提供了共同的基础。70多年来在汇率决定理论中一向保持偏重要的地位,对当今西方国家的外汇理论和政策仍发生庞大影响。今天,很多西方经济学家仍然把其作为展望长期汇率趋势的紧张理论之一。但是,在很多方面仍受到指斥,详细体现在:

理论基础的错误: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但货币数量论与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不符合合的。把汇率的变动完全归之于购买力的转变,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生产成本、贸易条件、政治经济局势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也忽视了汇率变动对购买力的反作用。该理论在计算详细汇率时,存在很多困难。重要体现在物价指数的选择上,是以参加国际交换的贸易商品物价为指标,照旧以国内悉数商品的价格即一样平常物价为指标,很难确定。绝对购买力平价方面的"一价定律"失去意义。由于诸如运费、关税、商品不完全流动、产业结构变动以及技术提高等会引起国内价格的转变从而使一价定律与实际状态不符。

多国弃用

在当今全球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比较两国经济实力,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直观的指标。要比较不同国家的GDP,首先要把用各国本币单位计算出的GDP换算成通畅的美元,而在如何换算上,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一种是通过现行汇率简单地加以转换,而经过发展,所谓"购买力平价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按这种方法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在五年内超过美国老大。

经济学家看法

用现行汇率计算GDP的方法很简单,按照当时的汇率直接将统计出的GDP总量转换为美元单位即可。而"购买力平价法"的计算则复杂得多。

购买力平价(简称PPP)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汇率可以更方便地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例如,假如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注解中国人变穷了。假如以人民币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国人的生活水平并不紧张(由于如许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国人的生活质量的显明恶化。

有经济学家指出,计算一个国家的汇率,一共有30多种方法,购买力平价法只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方法也有肯定的道理,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不会使用这种方法。

巨无霸指数

一个汉堡算汇率?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风趣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

这个指标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首创,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的标准。《经济学人》杂志假定麦当劳在全球贩卖的巨无霸的成本是固定的,然后将其在各国的分店中贩卖的价格进行比较。

根据该杂志最新一期的巨无霸指数,一份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在中国为13.2元人民币,在美国为3.73美元,由此推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应该为3.54:1,比汇率低了许多。现实上,按照"巨无霸指数"推算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向比现行汇率低不少,因此这个指数也经常被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用来佐证各种"人民币被低估"的理论。

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冯鹏程教授认为,假如从一个国家汇率是否被低估的角度来说,以巨无霸指数来评判是不正确的。

"美国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中国却不是。"冯鹏程说,"另外,美国的原材料、人工制造成本、民众的收入水平都比中国高。用统计巨无霸指数的方法来评估汇率,而不考虑另外这些因素的话,也是不合理的。"

缺陷显明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重要不足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另一个不足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特别很是明显的价值差距的空间。另外,除了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率差异之外,还有其它若干个因素影响着汇率,比如:经济数字发布/报告、资产市场以及政局发展。

很容易算错的一笔糊涂账

购买力平价说存在着显明的缺陷。首先,购买力平价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揭示汇率长期变动的根本缘故原由和趋势上有其不可替换的上风,但在中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多次警告国际热钱涌入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而1998年,作为亚洲金融危急的导火索,泰铢对美元汇率的陡然波动,完全是国际热钱大肆炒作的效果。

还有指斥者更绝,干脆指出购买力平价的前提,即"假定所有国家的商品价格相称"自己就是错误的。由于不同国家的人对于统一种商品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只是一样平常日用品。而购买力平价不管这种情况。

再者,计算购买力平价必要遴选大量的商品作为计算的依据,而遴选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状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GDP进行PPP计算时,依据的是"国际比较项目(ICP)",这一项目号称涵盖155项基本消耗类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项统计运动。

所以,经济学家们认为,PPP在统计学上具有诳骗性,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效果。

作者:佚名